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专栏> 文化周刊
声声婉转 戏梦人生

zsrb1009A04_001_01_副本.jpg

邓志驹(左)在白水井华贵坊8号老宅内演绎粤剧《客途秋恨》。

zsrb1009A04_001_02_b.jpg

邓志驹

zsrb1009A04_001_03_b.jpg

老宅内的留声机。


  在白水井日与夜的市井烟火背后,是华贵坊的落寂。从这里遗下的几间恢宏的古老大屋溯回前尘旧梦,那是建于上世纪初(1905年)的民居群,加上一个高调的牌坊名字,显示着这里曾是富贵地。华贵坊8号刘宅,是一间俗称“西装屋”的老侨房,建于1934年。屋主的第三代后人有一位在澳门,和石岐人苏伟行是认识多年的朋友,二人一拍即合,开始对这座侨屋进行修复活化。

  现今收拾出来的刘宅显露出它英伟的面貌,厅堂高接近9米,前厅与后厅之间有高大的罗马式壁拱,使厅堂大气挺拔,可想象当年的新潮气派。苏伟行喜欢收集古旧物件,除了那些雕刻精美的花板,他尤喜欢色泽艳丽的满洲窗,背光照映,流光溢彩,十分有岭南味道。这个焕然一新的岭南老宅,还吸引来一位粤剧演艺家,在此唱响他的“戏梦”之旅。  


  南音说唱  唱故事给你听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睇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熟悉不过的旋律和唱词在日色西斜时分从华贵坊刘宅传出,伴随着椰胡,一声声低回婉转。

  从事粤剧演艺45年的邓志驹,初到这深巷老宅,即被这里的环境气氛勾起一些回忆来。他想起广州的祖居,他也曾修复过一番,对这种老屋充满感情。平时曲不离口的邓志驹,在秋分时节,开口就唱起一段南音《客途秋恨》,他觉得,这首盛行于清末的粤调产生的年代背景氛围和这种屋子建造时的整个背景土壤是很接近的,再加上也是在秋意渐深的时节,情绪特别对。

  粤调南音有别于福建南音,产生于清中期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种粤语说唱,就是用唱的方式来讲故事,分为木鱼、龙舟、板眼、南音、粤讴五种。当中,南音是有音乐的,最早是一个筝、一个板(檀板)、一个人(瞽师即盲乐师)在街边卖唱,因此南音来自市井,比较通俗。《客途秋恨》是改编过来的南音,比较雅致,文辞也非常优美。

  邓志驹十分喜欢唱南音,觉得它形式活泼,唱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放在戏里唱,无论是表达激烈的情感,抑或是哀怨的、抒情的调子,南音都可以。然而面对粤乐里一种小众的曲艺形式,它的濒临失传是摆在眼前的。邓志驹在疫情前曾在广州走访几位失明艺人,地水南音唱家刘志光、莫若文、郑健明,他们的唱法已没人继承,邓志驹为此很心急,寻机会他将把他们请来中山,为他们录音。至于在粤剧里,如今南音也都比较少,现在的大戏里通常都是写一些全新的曲牌,而南音这种传统的、民间的、富地域色彩的唱法已都处于濒危状态,邓志驹有个想法,就是将前辈名人名曲当中涉及南音的,他挖掘整理出来,较为系统地重新录音,也作为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

 

    学唱戏、学衣食、学做人

  邓志驹是广州人,他说,他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开始“听”粤剧唱片了。父母结婚之前在一个业余粤剧团做大戏,他们结婚时,全剧团的人送了一份大礼给这对新人——100张粤剧唱片,一套电唱机,一部收音机。所以,邓志驹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听了不少戏。从出生开始,这些唱片就伴随着邓志驹成长。

  9岁时,邓志驹就在剧团演戏,小小年纪已对粤剧非常痴迷。读书上学时,经常请假去唱戏,甚至去考剧团,因此被班主任严厉批评。十来岁的邓志驹一心要唱戏,无论是曲艺团、粤剧团、木偶团招演员他都去考,但都一一失败了。在他考广东音乐曲艺团失意之时,却被主考官之一、曲艺大家关楚梅赏识,机缘巧合收为入室弟子。1981年,17岁的邓志驹终于考入广东粤剧院,他还记得有文觉非、罗品超、关国华等做主考官,当时全省超过三千人报名,最后录取了五名演员,邓志驹是其一,他的人生由此开始了新起点——在粤剧的最高殿堂广东粤剧院,跟随粤剧顶级的人物学唱戏、学衣食、学做人。


  15年前来到中山,开启新的旅程

  在邓志驹的戏梦人生里,直到2007年,也就是15年前,他带着粤剧来到中山,开始了又一个起点。2007年10月,邓志驹受中山市委市政府委托,组建香山粤剧团。在后来的十多年里,邓志驹先后监制原创粤剧《血沃共和花》《南国菩提》,均获得多个奖项和赞誉。组织《香山大戏台》逢周六早上在紫马岭作公益演出,超过300场。《粤韵悠扬传万家》每年在中山各镇街送戏进社区,超过200场。《南国红豆发新枝》每年在中山的大、中、小学,送戏进校园。邓志驹获中山市委宣传部推荐,省委宣传部授予他“优秀基层文化能人”称号。

  在粤剧里,邓志驹的确是一位全能能人。当邓志驹15年前一来到中山,他就成立了吕文成广东音乐艺术中心,他由衷佩服这位出自中山的粤乐大师,同时也感叹中山的粤剧文化资源丰厚,有粤剧界泰斗、粤剧剧作家唐涤生,也有粤乐宗师吕文成。从地缘来看,粤剧在珠三角及港澳流行的地区中(也等同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中山处在中心地带,交流非常便利,因此“湾区大戏台”是邓志驹等众多粤剧人致力搭好的舞台,未来大家共享资源,在这个超级舞台上唱戏。邓志驹在中山所做的粤剧声像博览馆、陈冠卿纪念馆、吕文成广东音乐艺术中心等,都是致力对粤剧文化的保护研究,成为粤剧地区共有的资源。


  走不一样的路,普及粤剧粤曲大众文化

  对粤剧的保护研究,邓志驹可以说是用他整个生命来做,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中山,粤剧的资源宝藏就在中山。

  邓志驹多年收集粤剧唱片,可谓达到“疯狂”的程度,差不多就是一见到就收,用他的话是“倾家荡产”。因此,当有想法在中山办一个粤剧声像博览馆,他当即就有资源办到。由邓志驹创办的粤剧声像博览馆就在位于中山紫马岭的香山粤剧研究院内。馆藏的粤剧声像资料极为全面,有珍贵的粤剧名伶黑胶、CD、VCD唱片及卡带等,这些都是邓志驹收藏的一部分而已。除此以外,还有一套由邓志驹监制的《粤剧大典》,蕴藏一百部粤剧,238张碟片,可谓一个粤剧宝藏。

  在粤剧的传承普及方面,邓志驹本身除了是一位出色的粤剧演员,表演、唱戏包括创作,是他的本分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邓志驹录制出版了三百多首粤曲卡拉OK,也主演过上百集的电视粤剧节目,担任南方卫视《粤唱越好戏》栏目主持人。可以说,邓志驹是在走一条粤剧粤曲大众文化普及之路,也是同行之中“少有人走的路”。


    文/本报记者 詹琪琳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