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专栏> 文化周刊
在河流中追溯人类生活印记

观众在“洄游”主题展展厅参观。

独特的吹制玻璃作品《游丝》。


珠三角被大大小小的水道切割,密布的河网使得陆地逐渐被侵蚀。从沙田开发到农业生态建设,水陆交替更迭塑造出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更映射着有关建设、发展等深远的城市议题。继中山格子空间2021年“过海·时间”展览以中山渡口为主题之后,近日再次围绕河流城市中山乃至珠三角水域的历史与现状展开了调查,并形成了“洄游”的主题展览。

本次展览共由9位艺术家的14组数十件作品组成,艺术家通过走访丝厂、甘蔗厂、糖厂、船厂等工业制造厂和工业遗址来理解河流与工业化的过程,也寻访了曾被誉为水上“吉普赛人”的珠三角疍家人,感受和想象水上与陆地迥异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以摄影、视频、装置艺术等于一体的展览,开启更多的对话和思考。


●人类沿河而居流动发展

策展人肖剑在展览中表示,“洄游”一词,源于在珠三角水域鸡鸦水道上长期观察时所遇到的西江黄鱼。作为洄游型鱼类,它会受到自身生理条件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做出定向的周期性往返运动。“河流是庞大而古老的力量,孕育着文明,从农业社会的发展到工业社会的孕育,人类的生活无不围绕着河流开展。而洄游正象征着发生在这里关于生命、关于文明的独特运动。这种运动依赖于发生在表层的地理环境,更暗含着关于情感、归属、身份、命运、流动与秩序的哲理思考。”

肖剑介绍,此次参加展览的艺术家来自天南海北。他们来到珠三角,走访河道水系,在旧的习惯与新的情境中,既要延续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思路,又要与当地发生真实的关系,一场以“洄游”为主题的展览,对于身体力行的大家来说,可能是不断地“洄游”,在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地点来回奔波;也可能是与各类型的工厂工人相互协助,进行深度的社会参与;更可能是遇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感受到社会变迁中的独特精神。


●涉及珠三角流域多个工业形态,为变化留下印记

艺术家胡镇超的一组灯光装置——疍家人戴的斗笠,让中山人看了格外熟悉。他说,此次展览内容涉及珠三角流域多个工业形态,“在主视觉呈现上,我希望有一样物品能将多个形态串联在一起。疍家作为河流劳作者,是它们的链接点,就像河流本身。同时,旧时疍家作为底层劳动者,社会地位很低,如今更多的呈现停留在民俗文化猎奇范畴。我希望他们得到尊重和平视的呈现,所以这顶斗笠充满了整个画面,成为我画面中最重要的主角。”

回到画面,他通过拍摄实体斗笠,而后进行处理,只保留其竹编部分,使其从立体变成平面线条,并保留竹子的机理,让其看起来就像是化石标本,从交错的竹编线条中,形成了一条条“小鱼”,“我们添加色块强化这一点,形成‘鱼群’,帽子是圆的,这群小鱼会不断地洄游,生生不息。”

在展览中,一张来自黄圃中山糖厂厂房内部的艺术微喷《剥落》令人眼花缭乱。荒弃的厂房内部,是众多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投影,她们的面孔被投影机放大填满在如同废墟的建筑内部,空旷的建筑与同等巨幅人影让空间充满了戏剧张力。

作者易连在谈到创作理念时表示,中山糖厂是珠三角初代工业化的代表,如今都没落荒废,“我跟拍了十几个曾经在这里工作的职工,拍他们的脸部特写,他们在回忆或者讲述在工厂的生活,这些图像投影在建筑空间的内部,作为空间的‘内容’而存在。我在投影的时候,把投的过程也看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动作,用这种方式让建筑的内部成为这样一层图像的载体,表现人与建筑的关系。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曾经是历史和建筑的创造者。”

而在一组装置艺术《构造:N 22°28'57.5" E 113°34'49.6"》里,艺术家姚明峰用不锈钢管勾勒出了南朗地图的轮廓,“这个地图是通过卫星图像测量的中山围海造田的扩展图形,我按照这个图形把它做成线型的雕塑,还去崖口专门收集了几块大石头,刚好卡在这个不锈钢管装置里。其中,包含着我的思考,比如人对环境的改变、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用艺术的方式,给劳作留下记忆

艺术家谢文蒂的吹制玻璃作品《游丝》有些独特,它们看似悬挂在展示空间里的一盏盏玻璃灯,但实际却是一组玻璃艺术装置。她本人特别擅长发掘事物细枝末节的微观世界。在走访、调研了一圈以后,她对一双双丝厂女工的手产生了兴趣。“在顺德丝厂采风的时候,我很快就注意到她们在庞大的车床前上下飞舞的手势,长年累月做几种手势,看上去好像在翻飞舞动,很轻柔,但又非常有力量。这种手势,某种程度来说既虚空又实在,需要非常轻柔去拉扯那些丝,把断了的丝给接上。丝很柔,又不能用力拉扯,但如果不够笃定又必然接不上它们,就是那种四两拨千斤感觉。别看丝轻柔,实际上经常会把手指割开,是很柔软但是又非常锋利的东西。我给她们劳作的手翻模,可能已经看不太出来这是女性的手了,它的关节也许很大,因为这是一双劳作的手,非常直观。玻璃是如此敏感的存在,也是一种特别温和的力量。”

谢文蒂说,这种特别温和的力量,就像河流之于人类,河流在人类文明里面,更像是一个女性角色,它默默孕育、滋养、洗礼着人类社会。女工的手,是人类劳作的记忆,通过这种方式把人类的技艺保存下来。

肖剑表示,在山与海之间,在沉寂与喧哗之间,在田野调查与艺术表达之间,艺术家们用一种游牧的方式探索与深入,再借助自身的生命经验、身体感知和媒介方法,展开关于河流的开放性想象。在这场展览里,既有着具象化的个体精神,又充满了彼此回应的灵动对话。“当我们用新的方法重现那些记忆、技艺、空间时,地方将不再是孤岛,而是沉浸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不断地参与变革、移民、家园等公共的议题,最终汇聚成新的联结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