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非遗”高州缅茄雕刻
取材近五百年的古树种子,
融美术、雕刻、文学、民间工艺等元素为一体。
你认识缅茄树吗?你见过缅茄雕刻艺术品吗?
相信大多中山人对此一脸茫然。其实,这不奇怪。
缅茄树原产地为缅甸,在国内非常罕见,而能够结出可用作雕刻的种子的缅茄树,根据历史记载,全中国只有一棵。这棵树今年已近500岁高龄,位于粤西的高州市。
其种子能用于缅茄雕的缅茄树,全中国仅有一棵,位于广东省高州市,今年近500岁。
缅茄雕刻的出现,正是因为这棵珍稀古树。缅茄雕刻,是一种融汇了美术、雕刻、文学、民间工艺制作等元素的微雕艺术。缅茄的果实是一种荚果,每荚有4-6粒种子。种子上半截为革质假种皮,称为蜡蒂(又称蜡头)。蜡头长的种子才能雕刻出优质的工艺品。
缅茄的种子
300多年来,高州当地的民间艺人利用其种子进行雕刻,制成各式精美的工艺品及印章等,广受群众喜爱。20世纪50年代,高州匠人张文梓用缅茄子雕刻的艺术品,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2012年,高州缅茄雕刻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300多年的传承、改革和发展,高州缅茄雕刻工艺已形成独有的风格,在岭南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高州缅茄雕传承人之一张嵩(左)与父亲张文炎在中山三乡镇的“八分斋工艺美术创作室”。
高州缅茄雕世家张氏家族第七代传人张嵩,是新时期缅茄雕刻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成员之一,目前已定居中山三乡镇20多年。他自诩为“老中山人”,并把缅茄雕工艺带至中山,不断改良创新,打破传统,加以学院派元素和自己设计的刀具。其创作的缅茄雕作品题材丰富、刀法多样、人物表情细腻,进一步丰富了缅茄雕的价值与内容,并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别的奖项,被誉为“缅茄雕刻第一刀”。在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 《中国影像方志》及2021年的《地理·中国》栏目专题中,均播出了他与高州缅茄雕刻的故事。
缅茄雕刻《十八罗汉》
张嵩的作品。
张嵩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市的一个艺术世家,其伯父张文梓和父亲张文炎均为著名的工艺美术家。张嵩7岁时便开始接触篆刻、木雕、牛角雕及缅茄雕刻,1996年毕业于高州师范学院(现广东茂名石油化工学院)美术专业,后到中山从商。
2012年,他重返工艺美术之路。 他说,早年从商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用靠卖作品维系生计”。现在,他能在生活有所保障的前提下,“专心创作每一件有灵魂的缅茄雕刻作品。”
张嵩凝视着他的作品。
张嵩现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广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二级技师。传统缅茄雕刻工艺在高州地区一向是以父传子、子传孙的形式“闭门传授”,从不传外姓,也没有教材传世,而各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技法。
张嵩的作品。
张嵩则考虑依托职业院校或收徒形式以培养后继人才,将原本不外传的独门工艺在得到传承之余更能发扬广大,并结合其他传统工艺设计出新的作品,为缅茄雕刻拓展新的市场。他正努力让“高州缅茄雕刻”走出高州、走进中山、走遍广东乃至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古雅的缅茄雕刻。
近日,在张嵩位于中山三乡镇的“八分斋工艺美术创作室”内,我们见到了他近年创作的部分缅茄雕作品:在缅茄子的蜡头上,展现出诸如花鸟鱼虫、瑞兽、神仙等造型,小巧玲珑,形态逼真,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曾获得2017年“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的作品《三星》尤其引人瞩目——在一粒小小的缅茄子上,微雕出“福禄寿”三星,这些人物大小不足一公分,五官清晰,栩栩如生。
《三星》
每一门民间手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缅茄雕刻一般需要经过设计、打胚、通道、成型、修光、打蜡等七道工序。“从选料、构思、完善到创作完成,要完成一件作品,我大约需时七至十天左右。”现年45岁的张嵩仍坚持每天近六小时的高强度创作,并乐此不疲。
制作缅茄雕刻的工具。
【部分作品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摄影 】记者 明剑
【采写 】记者 赖有生
【剪辑】 记者 陈家杰 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