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资讯> 本地资讯
展讯丨千年回眸,惊艳世界——神秘古老的龟兹壁画即将现身中山

龟兹(qiū cí)在哪里?

龟兹地处南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北倚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遗存文物遗址众多,尤以石窟寺等佛教文化遗产为最。



新展揭开古代龟兹的神秘面纱

3月16日,“荟萃交融:龟兹石窟壁画里的古丝绸之路民俗风尚艺术展” 即将在中山市博物馆开展!该展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龟兹研究院)、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中山市博物馆、库车市文化馆承办。

展览通过精选的39幅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代表作品,以及部分库车近现代民俗实物展品,构成了历史记忆、赓续传承的龟兹艺术历史文化脉络;还选取北京服装学院师生以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元素设计的当代服装系列作品图片,演绎了龟兹石窟壁画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发展。


中国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在这里

佛教约在公元前后传入新疆。龟兹地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首站之一,公元4世纪盛行,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东传,伴随而来的佛教寺院和石窟寺也沿着丝绸之路在龟兹地区发展和兴盛起来,并且龟兹石窟开凿年代比敦煌莫高窟早一百多年,而克孜尔石窟则是龟兹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一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始建于公元3世纪的古龟兹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


▲克孜尔石窟全景


石窟壁画见证各文明的初次相遇

佛教沿丝绸之路向龟兹传播的过程中,汇聚了来自波斯、印度和希腊、罗马的多种文化和艺术风尚。佛教的回传,又给龟兹注入了中原汉唐的汉地文化艺术内涵。这些多元性的文化元素逐渐与龟兹当地文化交互融合,给龟兹工匠和画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激发了创作灵感。匠师们通过融合发展创造了龟兹石窟空前绝后的建筑、雕塑和壁画,为后人留下了瑰丽多姿的龟兹石窟艺术。

龟兹石窟壁画是公元3至13世纪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曾对包括敦煌在内的中国石窟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龟兹石窟所创建的大像窟形制和壁画也给予葱岭以西中亚地区和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以重要影响,创造了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的历史经典,其不仅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年6月克孜尔石窟第47窟航拍图(壁画修复项目实施中)


看画中神圣与世俗,见文明交流互鉴

古龟兹曾是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融合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尚,这些内容都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有丰富的表现,如:布施、持戒、忍辱、诚信、孝道、精进、禅定(专注)、般若(智慧)等价值理念,再如:建筑、绘画、彩塑、乐舞、杂技、服饰等艺术和体育、商贸等活动,以及狩猎、耕种、制陶等劳作场面和救灾场景。龟兹石窟壁画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和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


▲《萨缚燃臂引路》(也叫“龟兹壁画中的粟特商人”),原壁画来自克孜尔石窟第17窟,创作于约公元6世纪,表现了“六波罗蜜多”中的“精进”(即坚持修善法,毫不懈怠)。

▲《小儿播鼗(táo)鼓戏》,原壁画在克孜尔石窟第8窟,创作于约公元7世纪,充分反映了西域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融合现象。

▲《回鹘供养人》,原壁画来自库木吐喇石窟第79窟,创作于约公元10世纪,描绘了汉僧和回鹘供养人形象。

▲《天相图》,原壁画来自克孜尔石窟第38窟,创作于约公元4世纪,展现了古龟兹人眼中的天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古代丝绸之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才得以实现,才成就了辉煌的龟兹石窟艺术。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龟兹研究院)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承办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

中山市博物馆

库车市文化馆

展出时间:

2023年3月16日—5月7日

展出地点:

中山市石岐街道孙文中路197号中山市博物馆一楼伶仃洋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