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资讯> 全国资讯
广东人最早的两件传世书迹首次“回家”,粤博年度大展来了

当提到宋元书画时,你会想起哪些作品?粤藏宋元书画又有哪些佳作?

  8月19日晚,“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正式开幕。

  该展是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年度重磅展览之一。既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也是广东文博机构首次举办的宋元书画主题展览。展品来自广东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8家文博机构。

  要知道,宋元书画传世太少、价值太高,想见到真迹并不容易。那么这么多珍贵的古书画,观众要如何鉴赏?

  20日下午,广东省博物馆策展人任文岭将在直播中带你“云游”展览,解码展品背后的故事。


  

首次集中大规模展出  打造宋元书画艺术世界


  “绘冠南天”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立足“粤藏”和“宋元书画”两个基本点进行布展,深入挖掘和突出岭南本土文化特色。

  展览根据宋元书画的名作与呈现出的审美意识、南粤先贤对宋元书画鉴藏的传统与成就、宋元书画典范对后人的影响与启发,分为“岭海今藏,宋元意态”“南天古鉴,粤迹留痕”“留芳遗韵,泽被后世”三大部分。

南宋 张即之行书《台慈帖》。

南宋 张即之行书《台慈帖》

  同时,根据展品内容、题材和作者,鉴藏、创作属性以及作者与岭南的关系,展品的真伪及创作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将三大部分划分为更为细致的单元。

  广东省博物馆藏陈容《墨龙图》、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宋拓王沇本兰亭序,潘仕成收藏过的南宋张即之行书《台慈帖》、吴南生捐赠的《群峰晴雪图》《平沙落雁图》卷等珍贵文物都将在展厅与观众见面。

《群峰晴雪图》(局部)。

《群峰晴雪图》(局部)

  展览策展人、研究馆员、粤博藏品管理部副主任任文岭介绍,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将重点聚焦于“粤藏”二字,是首次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进行集中展示,也是对广东历代收藏家的首次学术梳理。

  “宋元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宋元书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虽历经久远,传世绝少,难得获观,却至今仍是国人学习、临摹的典范,因此大规模、高规格举办宋元主题书画展,十分难得。”

  任文岭表示,希望经过此次展览,希望更多的学者、民众关注可以关注广东的书画鉴藏,更好地宣扬广东以及岭南文化。


  

汇聚8家文博机构  故宫借展原件只展一个月


  此次“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汇聚广东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共8家文博机构宋元书画及相关文物50余件(套),一级文物达一半以上。

  其中,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宋拓王沇本兰亭序等珍贵文物,原件只展出1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展品包括广东人最早的两件传世书迹:刘昉题跋《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白玉蟾草书《足轩铭》。据悉,这两件书法作品均为首次在广东展出。

  故宫博物院借展的清万承纪作《吴荣光松盘揽胜图像》轴,则描绘了著名的广东学者、官员、鉴藏家吴荣光一袭长袍、风尘仆仆的溪山行旅形象,让观众得以一睹南粤先贤的风采。

  “绘冠南天”在展陈设计上也别出心裁。据介绍,展厅的布置从“宋元书画美学”出发,设计多处了实物场景、互动空间还原宋元文人生活场景,营造具有立体感的宋元书画美学空间。

  同时,周五晚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也为观众带来古琴诵唱《陋室铭》、笛子琵琶合奏,展厅内每周末还将开展现代舞表演、公共教育活动等,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元书画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特色。

  “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将展出至11月27日。


  

部分重点展品


  ●南宋  陈容《墨龙图》轴

  陈容(1189—1268 年),字公储,号所翁。他学识渊博,颇富文采,为人落拓不羁,暇喜游于翰墨,以画龙名重一时。其画龙善用水墨,深得变化之意,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

  此图以两幅绢拼成,画家用粗劲的线条勾画龙身并以淡墨晕染,仅在龙的眼睛及爪处施有赭色,云雾则运笔迅捷,整个画面水墨酣畅淋漓,陈容的龙被称为“所翁龙”,被后人奉为画龙的典范。


  ●宋拓王沇本兰亭序(原件只展1个月)

  墨纸半开纵28.5厘米,横1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由手卷改装而成,有游相收藏兰亭之特征,应为定武系列,有界格,“亭、列、幽 、盛、遊、古、不、群、殊”九字已损,“带”等字已损。八行“气清”二字有划痕。九行“类之盛”三字有划痕。墨纸后有游似、翁方纲、叶志诜、孔广陶、宋葆淳、王树常、半痴等题跋十二段,曾为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收藏。内签题有“岳雪楼珍藏”“荷屋藏”,墨纸后钤有“荷屋所得古刻善本”“岳雪楼鉴藏金石书画图籍之章”等印。


  ●元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

  纸本墨笔,纵49厘米,横131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卷共19行,计86字,虽无年款,但从印章、署款和书风看,应为赵氏早年作品。原为纸本挂轴,后经蓑衣裱,改为手卷。录书唐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通篇结字扁平,用笔方圆并举,法度谨严,气势端秀,意态古朴生拙,与宋高宗书法在笔道、结体上多有继承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其早年书风“初临思陵”“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的特点。


  ●刘昉、范正国等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

  绫本,纵35.5厘米,横104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中有宋朝广东名人刘昉(约1080—1150)作于1142年的题跋,是目前能见到的广东人最早的传世墨迹,比历来被认为是岭南墨迹存世最早的白玉蟾要早六七十年,在广东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南宋 白玉蟾(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原件只展1个月)

  纸本,纵32.5厘米,横8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蟾,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南五祖之一。白玉蟾是岭南书画史上较早扬名于岭外的书画家。宋代,诗书画兼擅的白玉蟾才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在广东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玉蟾擅长多种书体,他的草书上追晋人,得“二王”遗韵,行书则深受北宋黄庭坚影响,笔法苍劲老健,纵横舒展。《足轩铭》卷为时年33岁的白玉蟾为友人周耍长高士所书,作于宋理宗宝庆二年。此件书法行草相间,结体率意而不失沉蕴,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有晋人风度,为名家精品,世所罕见。


  ●元  李衎《纡竹图》轴

  绢本设色,纵138.5厘米,横79厘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在众多元代的画竹人士之中,李衎堪称出类拔萃。其笔下的《纡竹图》具有浓厚的文人意识,是一幅写实的双钩设色画。作品以双钩着色写纡竹,下笔劲利,着色清新,竹枝前后交错,竹叶疏密有致,不仅极富层次感和形式美,而且将纡竹虽被屈抑但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记者/关雨晴 摄影/仇敏业 通讯员/粤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