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资讯> 全国资讯
月圆人满花灯璀璨|话说非遗

今年的中秋明月夜,你看花灯了吗?

  天上的月亮很神秘也很调皮,它并不一定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里是最圆最大的,但是总会在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这几天里挑一个时间,为我们展露出其最亮、最美的一面。所以八月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人们分别称之为“迎月”“赏月”和“追月”。

  性急的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快些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就在农历八月十四,已经有不少急性子在“迎月”了。用什么迎呢?用我们手工制作的花灯迎接美丽的月光呀!于是,民间便有了中秋节赏花灯的习俗,人们用制作精美的花灯,与夜空中的月光交相辉映。据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唐代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到了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民间出现了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在《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中秋节“闹花灯”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习俗,广东各地各大小城镇张灯结彩,人们看花灯,猜灯谜,舞龙灯,击鼓乐,倾城出游。迎来21世纪,好些地方制作花灯的技艺成为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广州艺华的昭亮红木宫灯、东莞洪梅的花灯,河源市连平的忠信花灯,南海罗村乐安花灯等。

  在广州,月明之夜最能与之交相辉映的花灯当中,少不了由广东省非遗传承人罗昭亮制作的红木宫灯。宫灯最早用于宫殿照明,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罗昭亮的成名作是一对直径1.2米的《中国走马子母宫灯》,灯架以六条花梨木雕刻成六条盘龙,取替了传统的方木条结构,顶花以六只凤镶彩贝取代了传统的通花,玻璃灯壁画上六匹奔马,随着内藏的小型马达旋转奔跑,从此“走马宫灯”大受欢迎。如今,罗昭亮的红木宫灯已经走向全国。他把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传给子女,女儿罗敏欣也成为广州市级非遗传承人,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在广州又可见到罗昭亮父女的红木宫灯展。

  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还有河源市连平县忠信花灯。这种以红色为主色调,带有喜庆性和乡土特色的纸扎民间花灯,饱含客家文化传统特色,朴实、简洁、粗犷,蕴意深沉,集民间剪纸、绘画、书法、对联、诗词、编织工艺于一体,在咫只方圆之间构建出一个多彩的艺术空间,上部有灯盖,挂有灯联、灯带;中部灯身通透;下部有灯衣、灯裙,组合成五彩缤纷的立体图画。

  还有南海罗村乐安花灯、东莞的洪梅花灯、番禺沙湾的鱼龙灯……那些灯作传承人还把花灯制作普及到小学校。

  在广州,深受民众喜爱的还有用各种色纸和“利是”封制作的纸灯笼,这些灯笼物美价廉,还可以自己动手做。荔湾区剪纸非遗传承人陈翠冰别出心裁,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剪纸灯笼,有玲珑精巧的花灯、水果灯、宫灯、鱼灯、喜庆灯、花鸟灯等,十分惹人喜爱。难得的是陈翠冰还拄着残疾之躯,走进社区,向居民义务传授制作剪纸灯笼的技艺,把庆中秋的欢乐带给大家。

  中秋灯会,永远都是一个将美与创作力结合的一个民间盛会。